革命样板戏《沙家浜》和电视剧《沙家浜》大家都比较熟悉吧。《沙家浜》是根据《芦荡火种》改编,直至今日依然是家喻户晓的一个作品。
据介绍,沙家浜的情节,也是根据谭震林的新四军第六师真实经历改编,主角郭建光的原型就是新四军连长夏光。
剧中的阿庆嫂、胡传魁、郭建光、刁德一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直至今日依然令我们津津乐道。沙家浜被改编为电视剧后,也受到了一致的好评。
我对沙家浜的了解仅限于样板戏,总想看看当年阿庆嫂智斗胡传魁的地方,想看看当年的芦苇荡是什么样子。

刚进入景区,就受到了众多阿庆嫂的列队欢迎,她们唱着江南小调,统一着装阿庆嫂的蓝色花布衣服,瞬间就觉得来到了智斗鬼子的现场来了,感觉好不自在哦。虽然当天细雨绵绵,但景区的阿庆嫂们仍然很敬业,冒雨欢迎每位客人的到来。
沙家浜风景区位于常熟市南部,毗邻阳澄湖,总占地面积约4平方千米。北离常熟市区10多千米,南到苏州市区30千米,西距无锡40千米,东至上海85千米。14沙家浜风景区由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沙家浜芦苇活动区、横泾老街影视基地等区域组成,是国家5A级景区,也是全国百家红色旅游景典景区之一。

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的前身初创于1971年,2001年迁至沙家浜景区正式定名“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纪念馆位于景区入口北侧,占地面积640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4492平方米,以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为主题,主要展示了沙家浜的革命历史、新四军在这里开展抗日游击战的战斗历程、后方医院伤病员养伤以及京剧《沙家浜》的诞生历程和沙家浜部队的发展历史等情况。

红石民俗文化村位于沙家浜革命纪念馆东侧,是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建筑群。村内房舍依水而建,门前是石埠岸水码头,可以靠船。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江南水乡小村风貌。村内建有文昌阁、春来茶馆和土地庙,还有江南婚俗馆、江南船拳馆等民俗文化展示。建筑依水而建,前是宽阔水面,后是新篁、荷塘、小溪,展现了沙家浜独特的民俗风情。

沙家浜芦苇活动区位于红石民俗文化村东侧,是整个沙家浜景区的核心,分成水上和陆上芦苇迷宫两大区域。活动区内河港湾纵横交错,与茂密的芦苇共同构成了复杂多变的芦苇空间。

横泾老街影视基地位于景区的东北部,该影视基地保存了农村建筑旧貌,具有二十世纪三、四年代的江南乡间风貌和文化特征,是三十集电视连续剧《沙家浜》的拍摄地。

春来茶馆:位于沙家浜镇沙家风景区南出口,是当年阿庆嫂智斗胡传魁、刁得一的地方。

走在这红色圣地上,处处播放着阿庆嫂唱段,随处可见到阿庆嫂的形象,让人仿佛置身于斗争之中。阿庆嫂为救我军官兵,与敌人斗智斗勇这一幕仿佛就在眼前。
行走在湖泊、芦苇、房屋、桥梁、广场之间,看到此地此景,可以想象到当年的环境有多么恶劣。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当年艰难困苦环境下,阿庆嫂为保护新四军,在芦苇荡、在茶馆与敌人斗智斗勇的故事。
在这里我们了解了沙家浜开展抗日游击战的战斗历程、伤病员在芦苇荡里养伤情况以及抗日过程中军民鱼水情深、共同抗敌的感人事迹。

虽然是短短的几个小时的游览,却让我们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在历史中感受曾经先烈的抗战历史,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沙家浜抗日时期的辉煌历史,通过追寻革命先烈的足迹,接受了革命传统教育,进一步认识了革命历史、感受到了红色精神和厚重党史。
我仿佛看见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英勇的新四军战士与日本侵略者在这里展开的激烈战斗,看到了阿庆嫂与敌军们在春来茶馆斗智斗勇;看到了芦苇荡中十八名伤员的铁骨铮铮的光辉形象。
看到了革命先辈们为了解放全中国前赴后继、英勇战斗、不畏艰苦、不怕牺牲的精神;也正因为是他们的这种大无畏的勇于作战的精神,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和伟大。
“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有什么周详不周详……”走出景区时,耳畔依然响起《沙家浜》《智斗》中阿庆嫂的这段经典唱词。

我有时在想,如果当年没有阿庆嫂的机智勇敢,我们的伤员会怎样?芦苇荡中的新四军会怎样?可能伤员的生命会受到威胁,可能新四军会受到袭击,可能……。历史没有如果,也没有可能。历史就是阿庆嫂用她的聪明才智掩护新四军伤病员们顺利转移,为以后的队伍发展壮大留下了火种,这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本次的沙家浜景区游览,确实收益匪浅,深深的体会到我们现在的和平安宁的生活来之不易。一定要记住:我们的幸福生活是千千万万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我们要珍惜,更要前行,在传承中弘扬,在感恩中奋进,为国家的发展壮大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