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优秀传统文化致敬——曲阜孔林景点介绍

时间:2024-10-02 10:10:32

走出花园西门,来到孔府北面的后作街上。这里停着各种各样去往孔林的接驳车辆,有正规出租车、带棚彩绘马车,也有赚外快的私家车。我们选择了一辆小面包,每人5块,共计15块。从孔府到孔林不到3公里,说着话就到了。司机把我们直接送到了“至圣林”牌坊前,孔林的第一道牌坊“万古长青”坊在车窗外一闪而过。司机师傅建议等我们出来把我们送到下一个景点再算账,女儿怕其中有诈,坚持一把一利索。

孔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家族墓园。史载,孔子去世后,家人和弟子将其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之上,“墓而不坟”。秦汉时,始将坟茔高筑。东汉永寿三年(157年),鲁相韩勅在孔子墓前造神门一间。之后,墓地随着孔子地位的提高,范围逐渐扩大,但仍“地不过一顷”,也就是不到100亩。北宋宣和年间,在墓前添造石仪。元至顺二年(1331年),筑修林墙、林门。至明洪武十年(1684年),孔林面积达到3000亩。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修各种门坊,整个孔林围墙长达7.25公里,比曲阜明故城还要大。

孔林的第一道门称“大林门”,始建于元至顺二年。门前的“至圣林”牌坊,四柱三间三楼绿色琉璃瓦覆顶,木质结构,为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添建,清康熙年间重修。原坊额在“文革”中被烧毁,现额为1980年复制。坊前有明崇祯七年(1634年)雕镌的石狮一对。

由于孔林面积比较大,而几处重要的墓园又相距较远,因此我们选择了景区提供的电瓶车;往返每人20块,实在是不便宜。电瓶车逆时针呼啸而行,只有在一些需要重点介绍的坟茔旁才会减速或稍作停留。

首先看到的是孔子七十六世孙孔令贻的墓,墓碑碑文为篆书“孔子七十六代孙袭封衍圣公墓燕庭先生之墓”。孔令贻为倒数第二代衍圣公,是清末民初颇为活跃的人物,在“张勋复辟”、“洪宪帝制”等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政治事件中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听到他的鼓噪。

与孔令贻墓相去不远,是一座墓前建有四柱三门石牌坊的墓园。这里埋葬着孔子第七十世孙、衍圣公孔广棨。在坊额“儒宗在念”上面有两个小字“恩荣”,说明这牌坊是当朝皇上下旨,由地方政府出资建造的,这在当时可是非同小可的荣耀。为孔广棨书写碑文的是文渊阁大学士、工部尚书陈世倌。这陈世倌不是一般人物,在稗官野史中,他可是乾隆帝的生父。金庸的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写的就是这段离奇故事。

接下来看到的是清代著名诗人、戏曲家、《桃花扇》的作者、孔子六十四世孙孔尚任的墓,碑文为“奉直大夫户部广东清吏司员外郎东塘先生之墓”。“奉直大夫”为从五品散官,“员外郎”也为从五品,相当于现在的副司长。孔尚任因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康熙帝第一次到曲阜祭孔时在御前讲经而得到康熙的赏识,从而入仕,但却因创作具有反清复明思想的剧本《桃花扇》而罢官。孔尚任应该是孔林中以文学艺术成就闻名而非以孔氏后裔扬声第一人。

在孔尚任墓稍西,是孔家历史上最为尊贵的媳妇、乾隆帝的义女于氏的墓园,也就是俗称的“于氏坊”。于氏墓前的牌坊为木石结构,四柱三门三楼,正面明间坊心刻祭文,背面明间坊心书“鸾音褒德”。为孔家媳妇建牌坊,这在孔林中应该是孤例。于氏身前身后得到超规格待遇,确实让人相信她的身世绝非一般。但细想一下,其实也没什么不正常,即使于氏不是乾隆帝的干女儿,不是什么“公主”,以其父于敏中文华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的地位,她在孔家受到高看也属情理之中。

电瓶车在“洙水桥”牌坊边停下,游览从车行变为步趋。“洙水桥”牌坊为石质,四柱三间,冲天式,始建于明嘉靖二年(1523年);清雍正十年(1732年)奉敕重建。坊额“洙水桥”三个字有资料说是严嵩所写,但没有确证。

坊后的单拱石桥因横跨在洙水河上,因此称“洙水桥”。

这座桥始建年代不详,但收藏于国家图书馆的一幅《鲁国之图》碑拓片清晰地记载了“洙水桥”的存在,而这通《鲁国之图》碑据信刻制于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现存“洙水桥”为明代重建。桥下的洙水在民间传说中乃秦始皇为破坏孔子家族墓地风水所掘,而实际上此水为周代鲁国都城护城河的一部分,年代要比秦始皇早很多。至于该河不像中国大多数河流向东流而是向西流,那纯粹是曲阜一带地势东高西低的缘故,和圣人显圣毫无关系。

过洙水桥50多米,就是孔子墓的墓门。墓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清代重建,面阔三间,悬山顶,两侧筑八字墙。

在庙门和洙水桥之间甬道两侧,集有数通古碑。其中《至圣林恭纪》一通,碑文清晰可识:“梦寐由来识,所尊高犹存。帝王分合崇,禋应祚后昆。香楷峙同蓍,攒绕五云根。前贤思迟我,循墙幸得门。”何人作品,何时之作,均不得而知。

墓门

从墓门到享殿,是一条长约百米的下沉式青砖甬道,甬道两侧设有石制华表、文豹、甪端、翁仲各一对。

享殿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由孔子六十一世孙、衍圣公孔弘泰于明弘治七年(1494年)始建;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重修;清雍正九年(1731年)再建时改为黄色琉璃瓦覆顶。殿内置有供案,存有雍正帝整修孔林“纶言”碑和乾隆帝御制诗碑。这座祭祀用殿堂,在1950年10月还曾被用作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兵团抗美援朝军事动员大会的会场,不知道孔老夫子是否受用。

享殿背后,甬道东侧,立有一通石碑,上书“子贡手植楷”。相传,孔子去世后,其弟子从各地移来多种树木栽种在孔子墓周围,其中就包括子贡栽种的这株楷树。关于子贡手植的这株树的命运,有两种说法:一是在明代已经枯死;一是清初和光绪年间两次被雷火击中死亡,最后仅存树桩。

康熙年间,为残存的树桩筑亭,并刻制“楷图”碑,以示纪念。亭旁还有一通诗碑,是清初政治家、文学家施闰章为“子贡手植楷”所赋:“不辨何年植,残碑留至今。共看独树影,犹见古人心。阅历风霜尽,苍茫天地阴。经过筑室处,千载一沾襟。”

孔子弟子以植树的方式来纪念老师,在后世相沿成习,植树在孔林蔚然成风。据不完全统计,孔林树木超过10万株,品种繁多,有些品种“鲁人世世代代无能名者”。

在“子贡手植楷”的北面,自南而北排列着三座四角亭。这三座亭是为纪念历代帝王来孔林祭拜而建,称“驻跸亭”。

最南一座为乾隆帝驻跸亭,单檐攒尖顶,黄色琉璃瓦。亭内北墙上悬挂有乾隆帝御制诗:“宫墙亲释奠,林墓此重来。地辟天开处,泗南洙北隈。春鸣仙乐鸟,冬绿石碑苔。教泽垂千古,泰山终未颓。”乾隆帝多次来到孔林,都曾在此亭休息。中间一座是康熙帝驻跸亭,也是单檐攒尖顶,黄色琉璃瓦,内立“圣祖仁皇帝驻跸亭”碑。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至孔林祭孔,并应衍圣公孔毓圻的请求批准扩大孔林面积。最北一座为宋真宗驻跸亭,单檐歇山顶,绿色琉璃瓦,内立“宋真宗驻跸亭”碑。该亭原在孔林别处,清康熙年间移建至此。

三座驻跸亭的对面,是孔子嫡孙孔伋墓。墓前立有一对石翁仲,碑文书“沂国述圣公墓”。

孔伋字子思,是孔鲤的独子。孔子在世时,孔伋尚幼,没有机会得到祖父的系统教诲,但已经显露出不俗的禀赋,得到祖父的关注。孔伋师从曾子,孟子是其再传弟子。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著有《中庸》,被尊称为“述圣”,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孔伋由于对儒家学说的突出贡献,与颜子、曾子、孟子一起共享配祀孔子的荣耀。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孔伋被徽宗赵佶封为沂水侯;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被度宗赵禥加封为沂国述圣公。

继续前行,首先看到的是孔鲤墓,墓碑碑文为“泗水侯墓”。

孔鲤字伯鱼,是孔子唯一的儿子。孔鲤天赋一般,一生无所建树,早孔子而亡。民间曾有孔鲤对孔子说“汝子不如吾子 ”和对孔伋说“汝父不如吾父”的传说。但从孔鲤和孔伋卒、生在同一年的情况看,上述传说根本不可信,一定是孔伋卓有成就之后人们的附会。在儿子孔伋被封为“沂水侯”同时,孔鲤父以子贵,被封为“泗水侯”。

孔鲤墓的西侧,就是孔子墓。

墓前有碑两通,碑文均为篆书,前碑书“大成至圣文宣王墓”,后碑书“宣圣墓”。从碑阴的相关文字知道,前碑立于明正统八年(1443年),由孔子第五十八世孙孔公堂、第五十九世孙、世袭衍圣公孔彦缙等立,碑文书写者为黄养正。黄养正历经明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四朝,以书法见长,当时“宫殿榜署及国子监题名”均出自其手。“土木堡之变”中,黄养正以身护卫英宗,被瓦剌军所杀。一舞文弄墨之人,临危而不惧,可叹!可赞!后碑为孔子五十一世孙孔元措在南宋淳祐四年(1244年)所立。以平视的角度看“大成至圣文宣王墓”碑,碑的下端被供案挡住了,看不到“王”字的最下面一横和“墓”字。有人说这是修墓者有意为之,意在帝王来祭时不至出现皇上向王侯行跪拜之礼的尴尬局面。

孔子祖孙三代墓呈“品”字排列,与一般家族墓自北而南依辈分顺次排列有所不同。究其原因,据说和孔鲤死后妻子改嫁,孔鲤沦为鳏夫有关。但因为是圣人墓葬,如此布局也就有了种种冠冕堂皇的理由,甚至被冠以“携子抱孙”的美名。

在孔子墓西十余米处,有一通“子贡庐墓处”碑。相传,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均为其守墓三年而散,唯有子贡在其墓旁筑庐,又守三年。现在的“墓庐”应该是今人新建,以为管理人员休息之所。

从“子贡手植楷”旁边的小门出来等候电瓶车时,发现旁侧有一通“远代诸墓望祭之坛”;在其后面的墙壁上还镶嵌着一块“林中无嗣宗亲神主”碑,刻碑时间是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刻碑人是孔子五十一世孙孔克中。这两块碑石不免让人心生感慨。

两千多年来,孔子的血脉生生不息,已经繁衍了八十多代。但在这八十多代人中,又有多少分支在某一个时间点上戛然而止,再无子嗣,从此断了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