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路浓缩株洲发展史,中心广场至红旗广场一段 曾叫“跃进路”

时间:2024-11-05 15:02:15


【道路名片】

新华路,始建于1956年,株洲首条贯通东西的城市主干道。东起沿江路,西至430车辆厂,横穿整个市区。全长7.05公里,宽34米,以红旗广场为分界点,往东为“新华东路”,往西为“新华西路”。

绝大多数城市都有一条中轴线,株洲的中轴线就是新华路。这条东西向的城区主干道,穿过厂区与商铺,连接冷清与热闹,承载激情与梦想。

一条主干道,浓缩发展史。

十年贯通 十年改扩 只为走得更畅

1956年,株洲成为中国“一五”计划重点建设的八个工业城市之一的第三年,各路建厂大军纷纷涌入这座工业新城。

这一年,株洲正式升格为地级市,不过,城区依旧简陋。在田野山地中,南北向第一条主干道建设路初现雏形。但东西向却依旧只有零星散乱的小麻石路。

那年,城区首条东西向城市道路“A9路”破土动工。沿江路至中心广场和京广铁路东至株洲430车辆厂两段先期开工。

1966年末,横跨铁路的公路桥建成通车。此时,距离“A9”路动工已经过去十年。株洲城区南北、东西主干道的框架终于形成。

这条路从东向西穿城而过,直达河边,途经多个区域,也有过很多名字。现新华书店前一段,曾叫“中心路”。从中心广场至红旗广场一段,曾叫“跃进路”。

在文革“改名热”大潮中,整条“A9路”被称为“红卫路”,路上那座桥也改成了“红卫桥”。

不过,路并不好走。狭窄曲折,陡坡耸峙。多数路段仍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株洲工业越来越旺,各界期盼“红卫路”真正成为像样的城市主干道。

1970年,资金有限的株洲市委市政府开始带领全市人民共同修路。干部官员、学校师生、厂矿职工,肩挑手扛,轮番上阵。路幅宽了,陡坡平缓了。

“每周的劳动课就是帮忙修路。”1977年,还在新华路上读小学三年级的陈文回忆说,天气炎热,柏油路面软软的,塑料鞋能在上面踩出脚印。

1981年,改革春风席卷神州,以“建设新中华”之意,取“新华”二字为名。此时,红旗广场至株洲车辆厂,新华路已是清一色的水泥硬化路面,路灯、下水道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几棵樟树 一座老桥 百万人的牵挂

如果把新华路具象化,它可能是几棵树,也可能是一座桥。

“没有新华桥以前,和家人一起从430厂到建设路一带,只能下一个陡坡来到铁轨边,将两旁的闸用力拉起,再迅速从铁轨中穿过。”65岁的430厂退休职工周发贵说。

1965年,新华桥开建。这座110米长、19米宽的小桥,紧靠火车站,开始写入市民记忆。55年来,它的每一次变化,都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机动车越来越多。新华桥地处咽喉地带,堵车现象频发。1993年我市全面实施“十路四桥工程”,新华桥拓宽列入重点工程,随后桥长延伸为220余米,宽度达到30米。


随后二十余年,新华桥周边商圈遍布,人流量、车流量急剧增多,老桥不堪重负。2020年12月10日0时,年久失修、存在巨大安全隐患的新华桥拆除重建正式启动。

提起新华桥,人们总忘不了桥头那8棵老樟树。桥东西两侧人行道上4棵,桥头与道路相接处4棵。

种树者已无可稽考。人们只知道,60年来风风雨雨,不断向前,老樟树陪着城市及市民长大,已是株洲的文化地标。

多年间,老樟树们的健康亮了几次红灯,每次都有园林医生把脉治疗。去年,新华桥启动拆除重建,关于老樟树的去留在城内一时间讨论激烈。

经过一场盛况空前的园林树木移栽听证会后,老樟树移栽方案得以确定。就在上个月,带着市民朋友的关切,本报记者前往芦淞区天池湖公园、荷塘区明照湖公园看望移栽后的“老朋友”。为了保证存活率,老朋友们做了“截冠手术”,现在长势很好,已发新芽。

跨过湘江 跨过荒山 开启发展新篇章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株洲“河东是城区,河西是菜地”。没有桥,最早的过河交通工具是木划子。舟楫之苦让两岸居民来往不多,渡江常客是那些挑着担子从河西过江谋生的果农菜贩。


1988年底,首座跨江大桥株洲大桥建成通车。新华路延伸至大桥桥头,成为河东老城区第一条跨江大桥延伸路段。

那时的株洲,是个元气十足的少年,河西百废待兴。而河东,东西主干道新华路两旁,商业气开始升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