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作为文物建筑,承载着诸多历史、人文、艺术、建筑、民俗等信息。近年来,家族宗祠文化也逐渐兴盛,这代表着传统文化的回归,人民对家国概念的重视,以及对血肉亲情和家族尊严的感念。
“山高水长不忘来时路”,这也体现了我们真正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文化自信。

泉州吴氏合族大宗祠(旧称东观西台吴氏大宗祠),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坐落于今泉州市鲤城区涂门街东观西台地段吴厝埕,北临涂门街,南抵照墙,东、西至通巷。

据《泉州市地名录》载,吴厝埕在“羊公巷西向”;东观西台位于吴厝埕内,是“因吴氏祠堂在此得名,有‘东观’‘西台’匾额”,吴厝埕北向有柴配巷,吴厝池位于“羊公巷西向”,为“吴氏祠堂前的池,故名”。该祠堂原为明代翰林庶吉士、监察御史吴龙徵三座官式宅邸的正中一座,世称“东观西台”。

01
“东观西台”吴氏溯源
明代监察御史吴龙徵是泉州中心市区东观西台吴氏的六世祖。据《泉州崧江延陵东观西台吴氏谱牒》所载,东观西台吴氏是泉州崧江延陵吴氏仓边派的一个支脉,其入泉始祖昌生公(讳彦博),元至元年间(1336—1340年)由兰陵古锡梅里来泉,任泉州路照磨,遂于泉州定居。后裔衍为六宗,其一宗支在晋江二十一都仓边乡(今为何地,历代未考)派衍,数传至敏元公(讳逊)。敏元公“少聪敏、苦志励学”,登明洪武丙子科贤书,立碑明伦堂。是时,士子中举非易事。敏元登科举,亦是崧江延陵吴氏仓边派在泉开宗以来的第一人,故东观西台吴氏尊其为一世祖,亦为发祥之祖。

六世祖吴龙徵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登贤书,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及第,寻选翰林院庶吉士。万历十三年(1585年)授监察御史。

任监察御史时,吴龙徵修葺泉州南岳铺之祖宇,将其扩建为四进五开间宅第三大座,花园、池亭一所。南岳铺这片建筑群世称“东观西台”,而崧江延陵吴氏仓边派的这一支脉即被称为“(泉州崧江延陵)东观西台吴氏”。

02
合族大宗修祖祠
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吴龙徵授监察御史,其后着手修葺泉州南岳铺之祖宇,建筑群中座的大门上悬有龙徵所立匾额“东观西台”,门柱镌有冠首楹联:“东观读书荣分雕锦;西台执法望重豸冠”。吴龙徵曾入翰林院为庶吉士,侍读东观;后任监察御史,执法西台。由是,南岳铺这片建筑群被世人称为“东观西台”。至清道光年间,东观西台吴氏家族日渐式微、运寒如灰。

光绪壬午(1882年)秋,为了团结族人,形成强有力的吴氏群体,抵御外人欺压,保护族亲族眷,泉州吴氏宗人,召集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五邑的吴氏族人,商议在泉州府城内兴建一座五邑共奉的吴氏大宗祠。他们认为宗祠的鼎建,能增强宗族凝聚力,团结族人,从而达到捍卫吴氏家园的目的。不久吴拱震、吴桂生等宗长即登门与吴龙徵裔孙吴朝铨商议,询求以“东观西台”之地来修建合族大宗祠。

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四月,五邑吴氏族人饬材鸠工,着手在“东观西台”前三进的基础上改建吴氏合族大宗祠,原宅中的匾额移至最后一进。宗人们就着“东观西台”原结构的木石材料,将前三进重新落架再造。后一进则全部保留明代建筑仅施以维修,沿用旧称“东观西台”。

当建至第四年(1890年)时,晋江钱塘乡吴鲁(字肃堂)以一甲一名进士,殿选恩科状元。泉郡族亲奔走相告,额手称庆,加速工程进度,并于祠前竖立状元旗杆。
吴鲁(1845年-1912年),字肃堂,号且园。清末政治人物、教育家、诗人。福建晋江池店钱头村人,也是泉州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他历任陕西典试,安徽、云南督学,云南主考,吉林提学使,资政大夫。

吴鲁(左)
吴鲁以振兴文教为己任,广筹经费,建立学堂吴鲁主张因材施教,按部就班,重用从海外留学归来的人才。吴鲁能书善画,其字体沉雄峻拔,堪称大家。

主殿神龛上方悬挂着吴鲁“状元”匾额
大宗祠光绪十七年(1891年)十月落成,前后历时5年多。“东观西台”亦同时修缮完毕,其与吴氏合族大宗祠融为一体。“东观西台”与大宗祠分属明、清两代建筑,其建筑规制以及髹漆、藻饰等迥然不同,但却相得益彰。
1999年,大宗祠又历重修。如今的泉州吴氏合族大宗祠建筑结构为五开间四进三天井木结构,其营造法式体现明清两代的风格。前三进宗祠建筑为抬梁式木构架,雕梁画栋;第四进今为吴龙徵故居,规制严谨,布局合理,隔扇精巧,是不可多得的明制官宦宅第。大宗祠门廊构筑丰富多彩,富丽堂皇。大门两旁镌有楹联:“文物重光凝合族,名祠振彩耀联宗。”点明祠堂为“合族”之祠。

03
方古碑共释合族之义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895年)正月,举人吴拱震为大宗祠撰书《温陵吴氏大宗祠记》,后立碑于祠堂。吴拱震在当时功名至“文魁”,其文章与书法都著称于泉。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年底,状元吴鲁衣锦还乡,即至合族大宗祠祭告合族祖先,拜会族亲。光绪二十五年正月之时,吴鲁为合族大宗祠亲撰《温陵吴氏合族祠堂记》碑文,后勒石于祠堂内。

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吴朝铨之独子吴孝悌为朝铨公遗愿作记,延请清末进士吴桂生(名增,自号养和居士)代撰其文,举人吴拱震为之书墨,立《东观西台族史与吴氏大宗祠》(即“方直公以第建祠遗嘱”)碑于祠堂。

这三块碑刻在大宗祠内的树立,对吴氏“合族”之意义进行了深刻的阐释,真正起到了聚合吴氏族人的作用。从那以后,泉郡五邑吴氏族人即视大宗祠为合族“祖祠”。后来,不仅五邑吴氏,连同永春、德化、金门、台湾岛内等地吴氏,皆来此大宗祠认宗谒祖。(来源:泉州文旅)
⏰开放时间:8:30-17:30
宗祠地点:鲤城区涂门街